张天师

好的文化,我们应该将它记录下来,进一步的将它放上网站,让它得以承传下去。就如大山脚甘榜峇鲁阿里玛花园天师壇一样,把历史记载和加以宏扬。

根据历史记载,张天师从第一代创立迄今已有2000年,直至2009年6月10日,张道祯宣布承袭嗣汉道教第64代张天师。

“张天师”,道教门派之一的“正一道”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。“正一道”(即“天师道”)由张陵(张道陵)创立,后世称张陵为“(祖)天师”,其子张衡为“嗣师”,其孙张鲁为“系师”,曰“三师”(“三张”)。其传人为其子孙世袭,后皆称为“天师”,因张姓即被称为“张天师”。

道教五大派门中,只有张道陵一脉是坚守把职位传授给亲族的作法,也就是“传男不传女、传嫡不传庶、传长不传幼、传子不传弟、传弟不传侄、传侄不传叔、传叔不传族人,传族人不传外族人”,基本是以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为主,若上代天师无子嗣,则过继血缘最近的侄辈承袭。如无侄子可过继,则传弟弟或叔辈,如三十代天师张继先,传继给堂叔张时修,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长子张宗汉好诗酒,不乐应酬,遂让位于弟张宗演。除此之外,“张天师”的传承还需要一定的要件,鉴定天师世代的信物。

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。汉末张陵创教,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,故世称张天师,其教亦称天师道。置二十四治(即教区),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,类似中央教区,制“阳平治都功印”,连同“三五斩邪雌雄剑”和经箓,为象征天师掌教权威之法器,规定“绍吾之位,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”。

2008年10月,代理掌教张源先羽化于台湾南投,其后台海两岸有多人出面争夺天师袭位,包括台湾的张意将、张美良、张懿凤、张道祯等人,及中国大陆的鲁金涛、张继禹、张贵华等人,中国道教界从此纷争四起,各立山头,形成四分五裂的情况。

直至2009年6月10号,张道祯宣布承袭嗣汉道教第64代张天师,同时得到台湾内政部确定,使得张天师之争终告结束。

张道陵字辅汉,是张良的八世孙。他身长九尺三寸,浓眉大脸,红顶绿眼,鼻子高挺,眼睛有三个角。垂手过膝,有浓密的胡子,龙行虎步,十分威武。汉光武帝十年生于天目山,他母亲梦见巨人自称是魁星下降。身穿锦绣并且拿了一枝奇花给她。他母亲接过来就醒了,只觉得满室异香,整月不散。由此感应而怀孕,张道陵诞生那天,有黄云笼罩在房子上,紫气弥漫在庭院中。房间里光华如有日月照耀,并且又闻到梦中的异香,久久不散。

张道陵自幼聪慧过人,七岁就读通了老子道德经,天文地理河图洛书地无不通晓。后来被选为贤良方正的官,然而虽然做官,而他却志在修道,不久就隐居到北邱山里,有一只白老虎衔神符送到他座榻旁。汉和帝曾经赐他做太傅,并封他为冀县侯,三次下诏他都婉拒了。他后来到了四川,爱上四川的山明水秀,于是就隐居在鹤鸣山上。山上有只石鹤,每次一叫就表示有得道的人来了。张道陵在此苦心修道,不久就听见神鹤的叫声。

张道陵和弟子王长一起修炼龙虎大丹,一年有红光照室,两年有青龙白虎来保护丹鼎,三年丹成,他也就成了真人。不久他又遇到神人指点,修成了最高的道术。他能飞行天上,能听见极远的声音,又能分身隐形,比如他能一面在池上划船,同时又在堂上吟诗,变化万千、神奇莫测。

顺帝年间某夜,太上老君降临在他住的地方,授给他雌雄剑和许多符箓,要他诛灭横行四川的六大鬼神。张道陵精修千日,炼成了种种降魔的法术。不久八部鬼帅各领鬼兵共亿万数为害人间,他们带来各种瘟疫疾病、残害众生。张道陵于是在青城山上设下道坛,鸣钟扣罄,呼风唤雨指挥神兵和这些恶鬼大战。张道陵站立在琉璃座上,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变成了莲花。鬼众又放火来烧,真人用手一指,火焰又烧了回去。鬼帅一怒又招来千军万马重重包围,不料真人用丹笔一画,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纷纷叩头求饶。但是他们口服心不服,回去后又请来六大魔王,率领鬼兵百万围攻青城山。张道陵神闲气定,不为所动,他只用丹笔轻轻一画,所有的鬼都死光了,只剩下六人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来,只好叩头求饶。张道陵再用大笔一挥,一座山分成两半把六个魔王困在里面,动弹不得。于是魔王只得答应永世不再为害人间。

由于张道陵除魔去病,救活万人,百姓都跑来追随他,拜他为师的一时竟达好几万人。张道陵就把他们组织起来,并且订定律令、分配职务,教给他们道理,劝他们努力行善,就这样慢慢成立了道教团体,而张道陵本人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了道教的祖师。

东汉桓帝永寿元年九月九日,在四川赤城渠亭山中,上帝派遣使者持玉册,封张道陵为正一真人,他在飞升前授给长子衡斩邪二剑,叫他要驱邪诛妖,佐国安民,世世由一个子嗣来继承他教主的地位。嘱咐完毕,张道陵就和弟子王长、赵升三人一起升天而去,而他所创立的道教一直在民间传到今天,由于他规定入教者需交五斗米,因此也称“五斗米教”。

<历代传人>
第一代--張道陵
第二代--張衡
第三代--張魯
第四代--張盛
第五代--張昭成
第六代--張椒
第七代--張回
第八代--張迥
第九代--張符
第十代--張子祥
第十一代--張通玄
第十二代--張恆
第十三代--張光
第十四代--張慈正
第十五代--張高
第十六代--張應韶
第十七代--張頤
第十八代--張士元
第十九代--張修
第廿代--張諶
第廿一代--張秉一
第廿二代--張善
第廿三代--張季文
第廿四代--張正隨
第廿五代--張幹曜
第廿六代--張嗣宗
第廿七代--張象中
第廿八代--張敦復
第廿九代--張景瑞
第卅代--張繼先
第卅一代--張時修
第卅二代--張守真
第卅三代--張景淵
第卅四代--張慶先
第卅五代--張可大
第卅六代--張宗演
第卅七代--張與棣
第卅八代--張與材
第卅九代--張嗣成
第四十代--張嗣德
第四十一代--張正言
第四十二代--張正常
第四十三代--張宇初
第四十四代--張宇清
第四十五代--張懋丞
第四十六代--張元吉
第四十七代--張原慶
第四十八代--張彥頨
第四十九代--張永緒
第五十代--張國祥
第五十一代--張顯庸
第五十二代--張應京
第五十三代--張洪任
第五十四代--張繼宗
第五十五代--張錫麟
署理真人--張慶麟
署理真人--張昭麟
第五十六代--張遇隆
第五十七代--張存義
第五十八代--張起隆
第五十九代--張鈺
第六十代--張培源
第六十一代--張仁晸
第六十二代--張元旭
第六十三代--張恩溥
代理掌教--張源先
第六十四代--張道禎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城隍庙大二爷伯

宋万庆校长

九皇大帝传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