换了当权者, 却换不了思维

近来大选的跫音日近, 各方的选前论战, 也随即升温。国人畅谈〝国是〞(: 〝是〞字不是笔误的错别字, 无须刻意改为〝国事〞), 热衷于为国家前途把脉的风气日盛。朝野各出奇谋花招, 为的不外是笼络人心、争取选票而已。


民众求新求变的心理, 看在朝野政党政客的眼里, 自然成为选战主攻的关键。霎时间, 转型、改革之声不绝于耳。彼此竞相祭出动人的远景承诺, 当权的执政党当然想藉此延续其政权; 攻坚的在野党则乾脆把〝政党轮替〞说成是国家未来的出路。

若只为了选战动员, 出此诉求口号, 另加煽情的鼓动, 不愁没有市场, 但如果是要理性探索大马路在何方, 这未免过于简单化。撇开经国大计暂且不谈, 光是对民主的认知及两线制的解读, 眼下坊间即已莫衷一是, 各有表述。

民众普遍认同两线制是为了民主制衡。到底来届大选, 民众所期待的两线制局面是: 朝野在席次上旗鼓相当的对峙, 或是彻底的变天, 迄今仍无定见。

前者是立足于选人不选党的制衡, 不让胜方因有压倒性胜利而骄横, 进而形成执政后的〝权力傲慢〞。后者则是一刀切的选党不选人, 志在变天而已。总结过去的经验, 这种模式完全强调〝认党不认人〞, 候选人的素质检视变得靠边站。它固然可在一夜之间造就了不少政坛新贵, 但也让一些机会主义份子乘机蒙混过关, 有的甚至在当选数年后, 还不为人识。这对两线制的民主制衡, 不啻是一种莫大的反讽。

同样的, 当民众聆听政客开口闭口谈民主和肃贪时, 人们听到的是政客对敌营的检视和批判, 对己方阵营内的贪腐与压制民主, 却是选择性的视若无睹, 或是百般的掩饰。尽管不少朝野政客打从潜意识里认定民众是健忘的, 可事实上, 不少民众还历历在目的是, 一般政客都有所谓〝权位决定脑袋〞的习性。在野时是一番言论, 上台后却又是另一番说词。或是, 在野时所狠批的官僚陋习, 待自己上台执政后, 却全都犯上了。

譬如: 主张言论自由的政客, 批判别人尤其是敌营的封口令时, 说是旨在扼杀民主、掩盖真相, 可当它党内有人对某议题要道出真相, 或敢于独排众议时, 封口令却成为他们最佳的选择。理由简单不过, 说是为了统一口径, 不容党内杂音纷陈云云。

就以近日来备受槟州民众热议的高山斜坡过度开发的争议为例。正值民联州政府忙于〝灭火消毒〞, 连番澄清之际, 冷不防从旁杀出的丹绒武雅区州议员, 竟敢独排众议, 道出其区内开发的真相。

这跟党政当权头子的样本说词颇有出入的版本, 给该议员带来的, 并不是说真话的奖赏。至于会否因而被乱棒打出, 备受党纪制裁, 则尚未得知。惟已摆在眼前的是, 他须向本党的州领导层交代, 何以须向媒体放话, 表达异议? 光只是此一动作言词, 已不难让人察觉出原在野党在初掌州政权后的转变。

记忆力尚未衰退的民众当会啧啧称奇的是,该议员的由衷之言何以竟不能见容于一个鼓吹〝施政透明〞的州政府! 假设该议员是来自敌营, 可想而知, 执政槟州的民联定会誉之为〝英雄〞---敢于独立思考、独排众议及道出真相云云, 同时更不忘卯足火力狠批敌营, 讥其是意在掩盖事实真相。而不许向媒体表达己见的封口令, 则是典型的黑厢作业, 完全漠视人民的知情权云云。

观乎此,活脱脱的双重标准已呈现眼前。曾几何时,前朝遗风、恶习竟又借尸还魂出现在新贵的身上?究竟这是本质使然, 抑或是权力腐蚀的必然发展? 民众不妨理性观之、析之, 自有分晓。

毕竟, 于民而言, 撵走了张三, 迎来了李四, 如果硬是换不了脑袋思维, 革除不了官僚习性, 即便是改朝换代, 充其量也只不过是造就多一拨官场新贵而已。到头来, 民众还是同样以失望告终。

评论

Jerrie说…
这篇我很喜欢……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城隍庙大二爷伯

宋万庆校长

九皇大帝传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