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向沦亡的思维观念
任何政党和政治人物的思维 , 一旦跟不上时代脉博 , 就是日暮西山 , 走向没落的开始。一些政党政客尽管可逞咀硬 , 甚至是陶醉在自我感觉里而不能自拔 , 可它始终还是改变不了备受民众唾弃的厄运的。马来西亚的朝野政党大多从不讲求论述的建设 , 也少有意识形态的匡限 , 但它们所继承延续的习性观念 , 很多却是威权与族群政治的遗毒。 长久以来 , 族群配额 ( 俗称〝固打〞 干预了民众生活的极大层面 , 以致它无孔不入 , 既连选区的拨款数额 , 也有不少地方政客坚决主张它须按种族比例来分配。推而广之 , 不单国家政经资源的分配挣不脱这一道紧箍咒 , 就连公务人员的招聘取舍 , 也同样须以种族比例为考量 , 历久不变 。 选区服务的种族化区分 , 更是族群政治的最佳写照。先是把民众的问题贴上族群标笺 , 再将它付托予有关的族群政治代表去跟进处理 , 似乎已成为官场政坛的常态 。然而万般讽刺的是 , 每逢大选将届 , 朝野政党候选人的拜票对象 , 却是一反常态 , 以跨越族群、宗教 , 拥抱全民为主轴。 其实这种已经沿袭半个世纪的族群政治思维 , 在新生代的心目中 , 是过时迂腐的。毕竟 , 任何当选的候选人 , 须靠跨族的支持方能胜出 , 因此他的服务对象 , 按理就 自然应该是主动面向各族选民 , 而不是迂回地通过所谓的族群政治代表。 同样的 , 国人也常听到一种惯性的推论 ( 还称不上是论述 ), 即把某一族群对一些所谓偏差政策的反弹 , 完全归咎于〝族群政治代表〞的〝解说不力〞 ---- 不能有效地为有关政策辩护解说。这类习惯反应的说词 , 不禁令人对大马人民的民智感到怀疑。选民对有关法令政策的观感立场 , 到底有多少是受到政客的辩白解说所左右 , 人民自然是心中有数 , 良政或是恶法 , 也当然 自可分辩。 另一边厢 , 值得关切的倒是 〝族群政治代表〞的功能角色。作为执政阵营的成员 , 他们的主战场理应是政府内阁的决策平台。即便是需要为政策辩护、解说以释众疑 , 那也理应在执政阵营里取得内部共识后 , 由个别部门单位去负责。 向来最为尴尬的 , 莫过于已陷〝政治跛腳〞的〝族群代表〞 , 一方面既无从力挽狂澜 , 阻挠不利本族的政策出台 ; 另一方面却须为其...